|
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實施方案印發!獲悉,天津市人民政府發布《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方案》,到2025年,產業結構、能源結構、運輸結構明顯優化,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升,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,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,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,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,政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,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、流通體系、消費體系初步形成,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0%,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600家,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1.5%以上,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4.5%,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8%。到2035年,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,綠色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,重點行業、重點產品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,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,生態環境根本好轉,基本建成生態宜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。全文如下: 各區人民政府,市政府各委、辦、局: 現將《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方案》印發給你們,望遵照執行。 天津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5日 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方案 為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,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,根據《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》(國發〔2021〕4號),結合本市實際,制定本實施方案。 一、總體要求 (一)指導思想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,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認真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、市政府部署要求,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,堅持重點突破、創新引領、穩中求進、市場導向,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、綠色設計、綠色投資、綠色建設、綠色生產、綠色流通、綠色生活、綠色消費,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,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,確保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,推動本市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。 (二)主要目標。到2025年,產業結構、能源結構、運輸結構明顯優化,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升,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,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,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,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,政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,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、流通體系、消費體系初步形成,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0%,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600家,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1.5%以上,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4.5%,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8%。到2035年,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,綠色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,重點行業、重點產品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,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,生態環境根本好轉,基本建成生態宜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。 二、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 (三)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升級。推行產品綠色設計,培育一批綠色制造單位,構建綠色制造體系。(市工業和信息化局、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)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、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依托,開展汽車零部件、工程機械、醫療器械等機電產品的再制造業務和市場培育。發揮中國(天津)自由貿易試驗區(以下簡稱天津自貿試驗區)和綜合保稅區優勢,拓展航空、船舶、數控機床、工程機械、通信設備等保稅維修業務,探索開展進口舊機電產品的再制造業務。(市商務局、市發展改革委、市工業和信息化局、市市場監管委、市生態環境局、天津海關、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、有關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)推廣粉煤灰、鋼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,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。(市工業和信息化局、市發展改革委、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)全面推行清潔生產,依法在“雙超雙有高能耗”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。(市發展改革委、市生態環境局、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)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,提升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水平。(市生態環境局、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) (四)加快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。加強綠色食品、有機農產品認證服務,持續推進小站稻振興計劃,擦亮“津農精品”金字招牌,推動優質農產品進入全國高端市場。(市農業農村委、市商務局、市市場監管委、市規劃資源局、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)發展生態循環農業,到2025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提高至90%,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%以上。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,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。開展農業節水示范,推廣微灌滴灌、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。實施農藥、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行動,推行水產健康養殖。(市農業農村委、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)發展林業循環經濟,開展生態標志產品、生態產品工程創建和申報工作。(市規劃資源局負責)實施《天津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(2019—2030年)》。(市農業農村委、市規劃資源局、有關區人民政 |